29岁的江涛在玉溪一个政府单位上班已经四年,现在正面临着单位的一场竞争上岗考验,他和其他30名编外人员将通过笔试和面试来决定他们的未来。在被清退之后,十年编外护士赵敏选择了在一家小餐馆和烧烤摊工作,收入与之前相差无几。但她刻意避免了医院周围的区域,不想偶遇过去的同事。近年来,随着政府对行政体系的优化和调整,全国各地的编外人员,包括辅警、城管、协管员、网格员、聘任教师、聘任护士等,正面临着被清退的现实。这一政策背后的逻辑是合理化、精简行政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这次机构改革改变了过去“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做法,在转变职能的基础上,先定职能,再定机构和编制。当前,“三定规定”主要使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提法。除特殊部门外,按照要求,各部门的“三定规定”需公开发布。以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三定规定”为例,其中明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机关行政编制805名。设局长1名,副局长4名,司局级领导职数120名。我国上一次明确要求精减国务院机构人员编制,还要追溯到1998年。当时,方案提出的目标是精减50%。实际改革以后,国务院系统的行政编制由原来的3.23万名减至1.67万名,精简了47.5%。方案中并未专门提出精减人员的内容,但据新华社在2019年7月6日发表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纪实》,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层面,有39个部门重新制定了“三定”规定、25个部门调整了职责。重新制定“三定”规定的部门,同划入时的基数相比,精减编制713名,精减比例为3.1%。2022年,山西河曲县打响了打破铁饭碗的第一枪,把36个党政机构精简到了22个,186个事业编精简到了40个,近2000名事业编精简到了659名。2023年2月,安徽省桐城市提到,清理清退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规范整顿编外用人乱象、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2023年5月,湖南省临澧县发布通知称,经过两个月的清理规范,共清退了163人,节约财政资金达到了200万元以上。这一行动有力遏制了编外用工混乱现象,并显著降低了用工风险。2023年8月,湖北省利川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表示全市已清退不规范的编外聘用人员301人。中国人民银行也在行政编制上进行了精简。根据职责划转,相应核减中国人民银行30名行政编制、6名司局级领导职数。调整后,中国人民银行内设机构20个,机关行政编制714名,司局级领导职数87名。多年来,哈尔滨本级事业编制精简8246名,占比25.3%。市辖区事业编制精简占比22%。县(市)事业编制精简占比32%。相当于一个省会将近1/4的事业编制被精简,而且每年还有20%的编外人员被清退,可见动作之大!青海人口最少、总人口仅1.44万的玛多县,党政机构由改革前的25个精简为20个,五个领域的执法队伍由5支精简为1支,“四人以下局”减少了8个。2024年3月,福建泉州永春县发布了《关于清理清退县乡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了详细的操作方案:
1.已有编外人员一律只减不增;
2.2023年1月份以来未经批准自行聘用的编外人员一律予以清退;
3.服务窗口使用的编外人员一律予以清退;
4.编外人员总数超过所在单位编制总数的10%以上的人员原则上一律予以清退;
5.聘用10人以上编外人员的,都要适当核减;
6.满编、超编单位原则上不得聘用编外人员;
7.各单位现使用编外人员的岗位,已补充正式工作人员的,该岗位使用的编外人员必须予以清退;
8.因阶段性任务需要聘用编外人员的,该项任务完成后编外人员必须予以清退;
9.因正式人员不在岗聘用的编外人员,正式人员返岗后,该岗位的编外人员必须予以清退;
10.教育、卫生、公安三个系统要继续做好清理清退工作。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江苏、山东、江西等地,数量多达上万名甚至几万人。2024年8月,山东省10部门印发意见,启动省属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全面改革,收回相应事业编制,相关人员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从事业单位变成企业,几字之差,则是从事业编制到合同工的巨大变化。有媒体表示,约10万原事业编制人员,将会受到影响。这场编外人员的清退潮,并非偶然。其背后,既有经济压力的现实考量,也有对行政资源分配公平性的追求。1.经济角度。这几年,房地产陷入下行周期,实体经济增速放缓,很多地方财收压力加剧。我国依旧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近4000万,再加上800万编外人员,总数接近5000万人。2.工作效率角度。除了减少财政供养压力以外,也能提高体制内的工作效率,让管理更顺畅。总之,精兵简政的举措,是利国,也是利民。从最新动向和上面的态度表达来看,对于机构精简,体制缩编的推进力度,明显在持续加。以后那些没有产出和持续存在潜在价值,反而需要国家转移财富供养的机构和个人,还想持续过去那种“闲拿钱的生活,没那么太容易了。
清退的主要对象包括行政执法辅助人员如辅警、城管,社会管理人员如网格员、协管员,专业技术类人员如教师、护士,以及行政辅助类人员。他们虽然肩负着不同的职责,但都面临着相同的命运——清退。这种变动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失去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更是对他们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的巨大冲击。但是,清退这一过程能够优化机构结构,提升行政效率,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这是对国家机构长期发展的必要调整,是痛苦与收获并存的过程。但我们不能忽视清退带来的社会问题。清退应该是一个渐进、合理的过程,需要兼顾公平和法律。保障被清退人员的合法权益,提供合适的补偿和转岗机会,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